本报记者 魏 爽
深秋的青海,处处是丰收盛景与文明新风交织的画卷。河湟谷地麦浪翻涌,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的农户们收麦间隙,围坐田埂聊起“一碗熬饭办丧事”的省心事儿;高原草甸的牧草逐渐泛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马背宣讲队”穿梭牧场,把文明理念送进牧户帐圈;柴达木盆地藜麦田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农户收割忙,地头“文明积分超市”前的欢声笑语,为秋日高原增添了别样暖意。
从热贡之地到三江源头,从草原牧场到河湟两岸,一场场关乎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乡风文明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作为多民族聚居、城乡差异显著的省份,青海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以文明实践为载体,以文化振兴为支撑,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民族特点的文明培育之路,文明新风浸润着江源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破立并举:
移风易俗重塑乡村肌理
“新时代呀新生活,移风易俗变化大,陈规陋习要抛下,文明花儿进万家……”一曲花儿小调《移风易俗唱新风》唱出了青海高原上的文明新图景。
“以前办丧事,摆宴席,前后要花几万块,全家累得直不起腰,还欠了一堆人情债。现在一碗熬饭就办了,既体面又省心,这才是真尽孝。”西宁市湟源县申中乡马场湾村李大爷的感慨,道出了殡葬移风易俗带来的真切变化。
“一碗熬饭办丧事”正是青海以文明殡葬破解陈规陋习的标志性实践,目前青海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丧事俭办“瘦身套餐”,群众纷纷节俭办丧事,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正在给人情债减负,为人情味加分。
青海坚持高位推进,将整治殡葬领域突出问题纳入省委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将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纳入常态化、制度化治理范畴。在政策引领下,各地纷纷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简办模式,形成“破陋习、立新风”的强大合力。
婚俗改革同样成效显著。海西州德令哈市举办“简礼新风映诗城 佳偶鸾凤启新程”集体婚礼,12对新人摒弃高额彩礼,乘坐爱心巴士环城展示,在亲友见证下完成中式仪式,新人代表宣读“婚事新办”倡议书,用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新风。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纳入积分管理,村里的“归雁”读书班还专门开展婚恋观教育,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
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与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青海各地普遍建立红白理事会、文明监督员队伍,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形成“民事民议、民主协商”的治理格局。果洛州玛沁县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将移风易俗融入基层治理,推动丧葬支出降低30%以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各村统一确定彩礼不超过5000元,女方陪嫁由原来的50头牛或100只羊,控制到现在的5头牛或15只羊以内,费用压缩了近10倍,仅在婚丧中节约的资金折现就达241.56万元……
如今,青海农牧区和社区红白理事会建立率分别达到100%和91%,村规民约修订率达98%,让文明新风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从“讲排场、比阔气”到“重实效、尚节俭”,从“厚葬薄养”到“厚养礼葬”,移风易俗不仅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方式,更重塑了乡村的价值观念。这种转变充分说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再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也能逐步破除,文明新风就能在高原乡村落地生根。
守正创新:
文明实践激活精神密码
正午时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的幸福食堂里刚出锅的包子热气腾腾,老人们围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该村创新“食堂+养殖+菜园”联动模式,志愿者提供多元服务,既解决留守老人“吃饭难”,又将食堂打造成老人交流、娱乐、学习的场所。同时,村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将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到基层,确保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独有偶,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云平台”志愿服务系统精准对接需求与供给;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社区“银龄学堂”让老人从“被服务者”变身“文化传承者”;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暑期公益课堂化解家长“看娃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西杭街道西杭社区,通过专题讲座、入户讲解、文艺表演等形式,将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的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青海得到全面推进。全省建成4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070个文明实践所(站),通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方式,真正让文明服务“推窗可见”、文明活动“出门即达”、文明滋养“触手可及”,成为青海农牧区传递温暖、涵养新风的重要载体。
数字赋能让文明实践焕发新活力。青海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完成一期建设并设立联络总站;海西州都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线上猜灯谜活动,将文明新风、殡葬法规等内容化作趣味谜语,吸引1.6万余人次参与;“文明青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移风易俗专栏,制作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产品,总浏览量超百万人次;青年创业者张占萍返乡创立自媒体“我是小松同学”,用镜头记录乡村变迁,创作的《一个普通西北农村的20年》全网播放量突破250万,让青海乡村文明故事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海始终注重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依托道德模范评选、“青海好人”发布等渠道,加大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志愿服务等各类典型的选树力度。2025年,5人获评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人入选“青海好人”,王生智等10人获评“青海好人”,马蕊荣登“中国好人榜”。这些身边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新风,让群众学有标杆、行有示范。
文明实践的深入开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凝聚了乡村发展的向心力。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当志愿服务成为乡村的“新风尚”,当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生活,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便得到了显著增强,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旅融合:
文明赋能乡村振兴
“以前守着好风景却富不起来,现在靠着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评上了全国文明村镇,这都是文明乡风带来的好福气。”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村民加太笑着说。如今的德吉村,“红白理事会”倡导的文明新风让邻里关系更和睦,乡村旅游与文明建设相得益彰,走出了一条“产业旺、乡风淳”的发展之路。
青海立足地域特色,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产业振兴、文化传承深度融合,让文明成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
夜幕下的舞台灯火璀璨,“村歌嘹亮 唱响青海”青海省首届村歌大赛总决赛现场,身着特色服饰的村民歌手们,用质朴又嘹亮的嗓音,把田间地头的丰收喜悦、庭院内外的和美日常、村寨里的新风新貌唱进歌里,这场跨越夏秋的文化盛宴,成为青海乡村文化生命力的集中展演。
此次大赛构建了“文化+产业+民生”的融合发展新生态。其间,文创及非遗手工艺深受欢迎,农特产品展销区里沙棘汁、青稞饼干订单激增,百家村宴上的土火锅香飘四溢,古城广场的锅庄舞会吸引游客参与,“村歌+展销+文旅”的模式让文化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文化传承是乡风文明的根脉,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青海各地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非遗传承、民俗文化与文明新风培育相结合。海西州都兰县开展家庭保洁技能培训,让妇女在掌握清洁技巧的同时学习家风建设知识;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将土族文化与景区推介相融合,“我们的节日・土族摆圈圈席、荡轮子秋”等,让游客在领略民俗风情的同时感受文明风尚;青海开展“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举办第四届青海省原创舞蹈大赛、“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短视频大赛等,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在青海的乡村沃土上,一场以文化铸魂、以治理聚力、以产业赋能的现代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正蓬勃展开。在海东市乐都区徐家台村,“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海西州德令哈市红光村,五色彩道映衬着翠绿田园,文明乡风让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在黄南州同仁市,蛋鸡养殖基地与黄果梨种植园里,文明经营、诚信致富的理念蔚然成风。
今日的青海乡村,文明正在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蝶变。微风拂面,文明花开,青海大地上的精神文明之花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书写“村风淳、生态美、百姓富”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