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羽绒服多算算“成本账”


    杜蒿坨

    近期,羽绒服迎来销售旺季。有消费者反映,市场上300元以下的价格很难购买真羽绒服,而一些高端品牌羽绒服售价高达三四千元。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信息部主任祝炜估算,一件羽绒服,假设填充绒子含量90%的白鸭绒、填充量150克,羽绒原料成本约63元至83元,加上面辅材料和人工,核心成本在126元至248元之间,再算上其他成本,一件羽绒服的合理售价不太可能低于300元。如果充绒量更多,或者填充鹅绒,价格会更高。

    业内人士给羽绒服算的这笔“成本账”,让消费者有关“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的担忧不无道理。然而,在市场上,尤其是在电商平台上,300元以下的羽绒服并不少见。那么,这些低价羽绒服到底是什么货色?又是如何在市场上立足生存的呢?

    可能的答案是:羽绒服是几年前的库存产品、过时产品;羽绒服的充绒量低于100克或面辅材料基础款、儿童款;填充羽绒绒子含量不高或者填充的是价格较低的灰鸭绒等材料。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羽绒服“以丝代绒”,使用了非羽绒的保暖填充料,且企业或商家在营销过程中,打出“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旗号,混淆概念,误导消费者。

    一些商家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非羽绒产品冒充羽绒产品,以虚假夸大宣传忽悠消费者、“收割”消费者。这种乱象不仅存在于售价较低的羽绒服市场,也存在于售价较高的羽绒服市场。由于羽绒是内在填充材料,消费者很难直观辨别商品的质量和真伪。而在网购环节,消费者对商品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商家提供的信息,这让他们辨别商品好坏的难度更大。有些企业或商家还会在羽绒服产品的标签标牌信息上做手脚,伪造填充物材质信息,给填充物含量“注水”,使其营销更具欺骗性、误导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遏制羽绒服市场的营销乱象、维护好消费者权益,不能仅靠媒体和业内人士算账。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线上线下羽绒服市场的抽检监督,结合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增加抽检频次,扩大抽检范围。其中,关键要看羽绒服到底使用了何种材料,用量多少,成本几何,质量是否符合国标,商家的广告宣传信息、标签标牌信息、合格证信息、检测报告信息等与真实情况是否一致。在此基础上,公示抽检监督结果,曝光有问题的羽绒服品牌和生产厂家、在售平台,依法查处违法企业,责令下架或没收相关违法产品。

    电商平台也应承担主体监督责任,对羽绒服销售商家的经营资质进行把关,要求商家履行对羽绒服产品的进货查验义务,亮出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向消费者全面、准确提供羽绒服产品的相关信息。如发现商家进行虚假宣传、销售不合格产品或伪造标签、合格证、检测报告等,及时采取断开链接、取消推荐、封限账号功能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

    只有给羽绒服算好“成本账”,才能倒逼企业和商家诚信经营、规范营销,也才能助力消费者明白消费、放心消费。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